导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教育报“长征路上看教育”特别报道 扫描二维码观看中国教育报刊社“长征路上送教行”精彩回放

    ? 不忘初心 再出发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刊

    踏上征途 红星闪耀向远方

    云石山下,当年红军集结、离开瑞金的地方,一条西去的水泥路,记着红军远去的方向。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处处都能感受到红色气息:邓小平为瑞金一中的改名轶事、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那双绑着绣球的草鞋,解放小学传承红色记忆和长征精神的几代导游……他们,有声或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详见第五版

 

    浴血奋战 殊死搏杀咏壮歌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打得最艰苦、最惨烈的一仗。经过此役,8万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余人。当年,这一带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央红军又是如何实现战略转兵,挽救中国革命的?通过走访当年的战役爆发地,探访退休老教师、采访纪念馆馆长,记者深切感受红军将士英勇的献身精神和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详见第六版

 

    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放光辉

    81年前,一盏小小的马灯,见证了毛泽东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历史瞬间。今天,再次走进革命历史名城遵义,这里已经没有千钧一发,也没有生死攸关,有的只是青山绿水,有的只是闲适安逸。然而,当我们再次回想起提着马灯的毛泽东这一形象,才惊觉这真是对中国革命最具中国风格的隐喻。详见第七版

 

    声东击西 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毛泽东这样说。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化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如今,伴随着奔涌的赤水河,红军小学的声声快板,红军后代深情的讲述,在历史的细节中,我们共同感受毛主席的“用兵真如神”。详见第八版

 

    关山飞渡 涛声犹忆红军勇

    大渡桥横铁索寒,涛声犹忆红军勇。80多年过去,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依然是红军长征中最具传奇的故事之一。如今,在见证历史的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泸定县,红色故事代代流传。岁月会打磨掉国家、民族、个人的很多记忆,但有一些事情,总是会口耳相传、历久弥新,因为理想不灭,因为信念永存。详见第九版

 

    不畏艰难 风雨侵衣骨更硬

    雪山、草地,今天的美景,对那时的红军,是死亡之地。很多人长眠在山谷,很多人长眠在沼泽。走出来的人从来没有忘记,今天欣赏美景的人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故事,写入中小学课本,他们的故事,在学生们清脆的读书声中飞翔。为什么人们代代传唱?因为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详见第十版

 

    三军齐聚 红军威名天下扬

    “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在这里,从被人们传颂的小红军舍己救人的故事中,从毛婆店中的小木箱、一张保存完好的党员登记表中,记者时刻感受着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详见第十一版

 

    转战陕北 革命开启新篇章

    在革命圣地延安,人们最爱两种颜色,红色和黄色。红色代表革命精神,黄色代表黄土精神,这两种颜色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延安人的底色。战火中诞生的“新闻班”“毛驴校车”,都在传颂着革命的精神。对延安的孩子来说,延安精神不是口号和理论,而是一处处旧址、一件件旧物背后折射出的精神内涵。详见第十二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